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师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支撑起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正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展示出新时代教师队伍的理想与信念。
教师队伍量质齐升
10年来,全国教师队伍实现量质齐升。
数据显示,我国专任教师总数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增幅达26%。各级各类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超过50%,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从22.9万人增长到42.4万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6.9万人增长到13.2万人。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如是说。
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财政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落实。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10年来,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200亿元,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400亿元,带动各种资源,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建设,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育人环境有效提升。“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越,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蔡长华说。
职业体系持续完善
10年来,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建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10年间,我国建立了以215所师范院校为主体、510所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实现由“中师、专科、本科”三级教师教育向“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教师教育跃升。
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成效显著:实施部属师大师范生公费教育,10年招生8.5万人,90%毕业生到中西部任教。实施“国培计划”,中央投入200亿元,培训校长教师1800多万人次。启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央安排50亿元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师范生。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依托高水平师范大学支持薄弱地方师范院校建设。
“部属公费师范生制度从‘免费’走向‘公费’,履约期10年变成6年,体现了师范生培养政策的优越性,也更易于激发职业认同感。”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教授钟秉林认为,近年来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正在走向关注素质能力提升的新阶段,这符合教育和教师工作规律,符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方面,“双师型”队伍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央投入53亿元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建立100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2家企业实践基地。“职教教师队伍,与基教和高教教师队伍比,是一支相对年轻的队伍,5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达80%。”任友群表示,接下来将从提高职教教师标准体系的规范性、增强职教教师培养体系的开放性、强化职教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性、提高校企人才双向互动的流动性等四方面,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惠师政策陆续落地
两栋新教学楼拔地而起,塑胶篮球场、草坪足球场等一应俱全……在贵州省赫章县,旧貌换新颜的双坪中学还建起了教师公寓,每套面积不大,但生活配套设施齐全,让老师们倍感温馨。
这是10年间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提升的缩影。任友群介绍,10年来,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升,各地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中央安排250.1亿元,惠及中西部地区22省份725区县7.6万所乡村学校的130万名教师。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潘伟介绍,在教师住房保障方面,截至去年底,全国有36万青年教师通过公租房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促进了教师们安居乐业、安心教学。同时,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各地按照国办文件精神,积极支持学校等各类主体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有的利用本校自有土地建设,有的利用存量房屋改建,筹集了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帮助学校和老师解决了后顾之忧。”潘伟说。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已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60万套(间),能够解决700多万名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多年来,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针对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痛点”,教育部与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深化师资配备、编制管理、职称评审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教师活力:实现全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省市县三级全面达标,2001年分别设立城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2014年实现城乡编制标准统一,2019年出台创新编制管理举措,经过20多年努力,今年6月底省市县全面达标。
此外,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今年的1144.2万人次。推进教师岗位和职称改革,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学校,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深化教师评价改革,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关,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破除“五唯”弊端。将教师减负纳入整治形式主义专项,持续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
面向未来,任友群表示,将写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篇新文章。“持续打造‘大国良师’,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任友群说。(孙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