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山西瑞美乳业集团董事长刘瑞修
记者 田言志
每天早上,当很多太原人收到巴氏鲜牛奶和各种味道的新鲜酸奶,省内多个地方的小学生喝上早餐奶时,60多岁的刘瑞修已经坐到远在阳曲县郊区的基地办公室里,详细查看当日的配送情况,并等待当日的最新反馈。为让更多人体会到“足不出户,新鲜到家”的感觉,这样的日子他已坚持了10多年。
全透明玻璃装饰的办公室与整个生产车间也只有一玻璃走廊相隔,不足5米就可查看车间情况。或许只有这样,刘瑞修的内心会更加踏实,良心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出生地主,贫穷少年
刘瑞修的爷爷辈、父辈在太原都是地主,家庭条件很不错。随着社会的变革,他的家庭也发生了大的转变,抗美援朝时,家里捐出所有值钱的东西来支援前线。他1951年出生时,家里几乎没房没地,生活极其困难,为此一家人离开太原来到阳曲县种地谋生。
兄妹八个,刘瑞修排行老四。上小学时,自己没有作业本,他会选择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东西。此外,家人在村里附近的一座石山上,找了一些平整,表面光滑的石板,回家经打磨边缘,两侧穿孔,系上绳子成了刘瑞修的写字板。
刘瑞修说:“每天上学,自己都会斜挎着小石板。从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家庭作业几乎都在石板上完成,就连每次交作业时,自己只能将石板交给老师。”
到六年级后半年,大家的主要任务转向了田间,经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读书不同的是,当时劳动一天就可拿到10个工分,靠劳动可获得收入和奖励,当时的他十分高兴。“当时5分钱就能吃上一碗过油肉,这之前只有在过年时才勉强能吃上。”他笑着聊起年轻时候的自己。
打工几次,决心创业
15岁时,他去邮电局做起了邮递员。他的邮路先后从黄寨到阳曲镇,再到泥屯镇……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阳曲县。每天早上8点上班后,分拣信件包裹,9点准时出发,记得当年穿着暗绿色的工衣,戴着同颜色的帽子,骑着自行车感觉特别体面。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每天收入1.5元。
可惜的是,在刘瑞修眼中的美差还没过瘾,就被别人盯上,3年后,村里负责人找到别人接替了刘瑞修的工作,他不得不放弃。
没了体面的工作,他在工地给人搬砖、和泥、做小工。每天在别人上班前,他就将各种材料在附近准备好,等别人到工地开工后,和好的材料会很快送到大师傅们的面前。
一次,跟着一位师傅泥墙角,由于空间狭窄,只能泥瓦工师傅一个人拿着工具和材料桶在内,刘瑞修拿着师傅放在旁边的备用工具,挖了些材料换了个墙角开始涂抹,这时被施工队队长看到,随后队长让他跟着自己干,学习泥瓦工。
打工一个月后,他从小工到泥瓦工学徒,到泥瓦工,成为工地的重要技术工。可后来他渐渐发现,泥瓦工虽为工地最好工种,但不如材料供应商,一次收入就是自己的很多倍。
1982年,刘瑞修搞起了运输,专注于建筑材料领域。他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租用别人的运输车,将忻州、阳曲的水泥、沙子运送到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