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山西圣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喆彪
记者 田言志
和刘喆彪的交谈是在公司的会客厅举行的。其实会客厅同时还是展览室,两侧墙上整齐挂满近年来公司所取得的多项国家、省市及行业内多项荣誉奖牌,阳台上,水晶、铜等各材质的奖杯依次排列,而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沙发和沙发靠背上遮放的白衫,让整个室内充满正气。
刘喆彪是山西圣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同时还担任中国建筑装饰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山西省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太原市经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太原市建筑装饰协会会长、太原市企业家协会特约副会长等职,那么山西圣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最初是什么样子的,一路走来,刘喆彪又是怎么做的呢?
自感底气不足,因所学东西太少
出生在五十年代的刘喆彪,父亲是大学生,母亲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小时候的他,家庭学习氛围浓厚,只是他的童年正处“文革”时期,宣传破四旧,立四新,在校学习的时间很少。18岁时,刘喆彪做过一段时间的人民教师,但很快便加入到知识青年下乡的队伍中了,提起当时的岁月,他总感叹:“那会没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虽说下乡回来的刘喆彪进入国家电网工作,可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工作,他总感觉自己底气不足。刘喆彪说:“相比和自己年龄相当的很多同事,自己学到的东西很少,而且还不扎实。”刘喆彪记得,下乡时,自己想学许多东西,但是条件有限,上班后的时间比较规律,各方面条件转好了许多,为此,工作之余,他有了更多自学的时间。30岁那年,他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脱产学习三年。毕业后,他为进一步提升自己,又在省委党校、中央党校学习了经济学专业。
自学和学校学习,为他的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他在电力公司的电力基建单位工作了20多年后,赶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从电力发展到多种经营的转型,从此,刘喆彪的工作发生了大的变化。
他说:“政策出来不久,像我们当时的公司,从最初承担相对单一的火电建设工程项目如遍地开花,多种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人们干的活也杂了很多。有农场、招待所、美容美发、铸造、汽车修理、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煤矿开采、小火电、物资采购、铝合金加工等等,作为电建实业公司的管理者,考核都涉及以上内容,这是学习的好机会。”也正是当时的多种经营与历练,多了学习机会,对很多行业有了了解,刘喆彪面对事情,底气不足的情况少了很多,为他后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择发展方向,“满地开花”缺内核
多行业经营,让许多无以涉及变为可能,受到很多人的首肯,但很快,刘喆彪发现,每每与人聊天时,不知道如何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向,仿佛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涉及,甚至很多时候,许多同事为能将公司的功能更多扩大化,将公司最核心的技术淡化,或者随意将其取代。他说道:“看似什么都可以,但没了自己的特色,等于一个人没了自己的特点和专长,这样无法叫人记住你,对人的需求也就降低,成为普通人,并被人淡忘,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发展的道理不也如此吗!”
|